功能分子研究所

“硼镁资源开发与精细化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硼镁资源开发与精细化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2016年11月份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依托沈阳化工大学筹建而成。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彭孝军院士,实验室主任张立新教授。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硼镁产品清洁生产技术与应用,高附加值农药等精细化学品的创制技术与应用,高效化工过程技术。实验室主任张立新教授为国家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第九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获得者、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生产流通专业评审组专家、沈阳化工大学腾飞学者,曾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石化协会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辽宁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优秀专利奖3项,获得中美欧等多国授权专利20余项,在新农药创制方面其主持发明了三个正式登记的农药产品—啶菌噁唑、烯肟菌酯和烯肟菌胺。


实验室自批准建设以来,服务国家战略,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以硼镁和石化资源精细化利用为手段,坚持创新驱动和学科交叉融合,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成为精细化工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成果转化基地。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1人,其中研究人员39人(教授9人,副教授16人,讲师14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1人,40岁以下青年研究骨干19人(占46 %)。实验室已形成了以国家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973首席科学家、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为骨干的一支研发目标分工明确、发展规划清晰、重团结协作、具有持续发展优势的科研队伍,在高性能硼镁材料及其绿色生产技术、绿色农药创制、天然产物功能性开发、高附加值功能性精细化学品以及节能高效化工过程强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科研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项,企业委托横向研发项目49项,科研经费突破4000万元;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件,5件PCT专利进入外国申报阶段,制定国家标准1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62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0项;转化科研成果38项,为企业实现产值1亿元以上;培养博士、研究生160余人,为企业培训技术骨干120余人。


实验室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拥有静态混合管式变温连续生产工艺及装置、菱镁矿制备高品质轻烧粉利用成套技术装置、绿色农药创制工艺放大试验装置等各类大型试验装置以及原位红外光谱仪、热重、物理和化学吸附仪、酶标仪、气质及液质联用仪、制备及分析液相、激光粒度仪等分析仪器共计近80余台(套),试验装置和仪器设备原值4000余万元。



友情链接